在水裡寫字 Written in Waters

顯示左側選單

[BG] 山海經、聖經中史前人類[請補分級]

[複製連結]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NelsonYeung 發表於 2020-11-21 16:14:22
只看該作者 回文獎勵 |遞減排序 |閱讀模式
原創文板分類
文章分類: 懸疑推理
連載進度: 短篇完結
崑崙山在裡?
假設遠古時代全球只有一塊大陸、一座山,猶太聖經稱它為伊甸園,那伊甸園的特徵,將有相當多地方崑崙山吻合:

1)    中國《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崑崙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十洲記》曰:「崑崙山有紫翠丹房」;《拾遺錄》曰:「崑崙山密雲房,東西千步,望之如丹霞」。

2)    猶太聖經《約伯記》:「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天的柱子震動,因他的斥責驚奇。祂以能力攪動大海……」《創世記》:「當挪亞六百歲……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氾濫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長、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浩大、在地上大大的往上長、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3)    印度古老傳說:「須彌山聳立在大地中央,山峰直插雲霄,峭壁上有寶石,山上住了天神和阿修羅,是座美妙的寶山。有一天,天神和阿修羅找來大蛇舍沙幫忙拉動曼陀羅山,以攪拌乳海,為要提煉出永生甘露。過程中大蛇舍沙因過度用力導致口出煙火,煙火昇空成烏雲,並下大雨。此時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山上眾生落入海中,蛇再度因劇毒從口中湧出毒汁,匯成大河,快將眾生及眾神都毀滅之際,濕娑為了拯救眾生,把毒汁吞下,頸部因而變青。」

綜合上述三個古老民族的資料,我們先假設「崑崙山」是聖經中懸在虛空的「大地」;印度傳說中的「須彌山」是以突顯「伊甸園」作地標的大地;「曼陀羅山」則是上帝把亞當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簡言之,崑崙山、大地、須彌山和曼陀羅山,全都是同一座山,同一塊土地,只是各民族著眼點不同,所以衍生出不同版本稱呼。在這個假設下,我們將可以把全球 (包括歐洲、日本和波斯等地) 遠古傳說串聯起來,歸納出一個史前相。

崑崙山一個時代定位:有關其記載,從《山海經》到《淮南子》等古代官方文獻都曾獨立提及崑崙山是古老文獻的主體,而非一種修辭手法,是一座曾經獲得古代學者廣泛認同存在的山峰。偏偏從來沒有一記載談及誰人對崑崙山有過親身遊歷,古人認同崑崙山的存在,卻從未被文字時代的人踏足過。若一座存在於文字時代的聖山,總有人會去親身遊歷,然後以第一身身份加以描述,反之若只有數據和資料作客觀記載,說明崑崙山在文字時代已成歷史,在文字時代中己消失於世上 (造字後的文字時代約公元前4700)

問題是一座「柱廣十萬里」的超級聖山,因何一夜消失?答案是大洪水。7000年前亞大洪水,將整座崑崙山夷今天的七大洲。 古老文獻對崑崙山特徵的描述,將有助證明崑崙山是被大洪水所

《河圖括地象》「崑崙山,氣上通天」,是寫實描述,與天界奇觀關。「山柱」是崑崙山被海水長年累月切割侵蝕而成的地理形態,「氣上通天」則指霧氣昇騰,都是自然現象,非神話,所以《拾遺錄》中「望之如丹霞」,是指崑崙山具備如廣東丹霞山柱狀特徵,且山上有綠林,山腰有被海水切割留下的橫紋,橫紋寬度與水位下降速度有關,一般上百年。相對因陸地上昇造成「望之如丹霞」的可能性較低,因地殼運動通常不穩定和短暫。

「望之如丹霞」與大洪水有何關係?地球誕生時有水,後來水中物質因引力聚合成地,地因重力成為地球核心,反之水因引力流向地心,導致水位下降;水位下使大地露出水面,水位繼續下降,高出水面千米的陸地開始失去海水承托 (浮力)同時大地底部露出水面的地方被海浪拍打和侵蝕,千年歲月下,大地 (崑崙山) 終於被雕琢成柱狀,因此「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是指崑崙山底部四方八面都是柱狀。「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也是描述因海水拍打和侵蝕崑崙山底部形成的地理形態。

上重下輕的崑崙山 (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 是構成大洪水來臨的地理形態。「柱廣十萬里」的底部因海水侵蝕開始變得纖幼和脆弱,無力承托整座崑崙山的重量,最終出現崩,當崑崙山下海面時,便成了上述「曼陀羅隨龜王入海底」的印度傳說,「沉入海底」就是洪水漲上陸地

崑崙山墜海解體後成了今天的七大洲,浮在海面上的大地 (崑崙山) 繼續下 (包括我們今天認知的海底也向地心繼續崩塌和下海底下的海水溢出於海底之上),其實崑崙山自創世以來都在下,但速度7000年前開始放緩,因崑崙山下崩後,平鋪在海面上 (平面浮力於柱狀),尤如今天我們認識的陸地是平坦,不再是「柱」狀。有趣的是7000年前,正好是亞大洪水的日子,地質學家認地球在6000– 8000年前發生過大洪水。

大洪水的過程何?當崑崙山下崩墜海時 (曼陀羅隨龜王入海底),海水湧上大地 (崑崙山),就是大洪水,後來大地因浮力上昇,大洪水在40天內退去 (大地上部地區會出現水位下降和上昇的漣現象)

有關大洪水的描述,可參考古印度傳說和聖經:首先,大洪水非來自連場暴雨,而是「龜王 (大地) 入海底」,是上帝斥責「天的柱子」 (中國稱天柱不周山,崑崙山:是被共工在一氣之下撞斷,使天崩,後才衍生出女補天的故事) 和攪動大海所致。

如果讀者是唯物主義者,姑且把神話部剔除,剩下內容將是大洪水和崑崙山的史實版:須彌山 (或初期崑崙山) 位於全球土地中心 (大地中央),山峰高度數千米 (山峰直)。直至有一天,發生了超級海嘯 (攪拌乳海),山崩地裂使地裡的岩漿從火山口噴出 ( 蛇口出煙火),濃煙和暴雨隨之而來,這是曼陀羅山 (即亞當被趕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 的描述,最後出現全球陸 (龜王入海底),陸使海水上漲掩沒大地,就是大洪水 (匯成大河),及後洪水退去 (濕娑把毒汁)

繼而把神話部從聖經中剔除:約7000年前,即大洪水以前,大地因水位下降而處於離水平線1000米以上 (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山峰直) ,大地那時被海水被雕琢成柱狀的高山 (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其頂部因水培植出叢林、平原和伊甸園 (紫翠丹房) ,有一天,發生超級地震和海嘯 (天的柱子震動----,因上帝的斥責驚奇。以能力攪動大海)。海水從海底噴出到天空,再灑下成雨粉,維持40 (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 ,水位持續上昇,直至淹沒大地 (崑崙山)

上述兩種描述來自兩個古民族對遠古祖先代代相傳的口述事跡,即挪亞大洪水的傳說,說明崑崙山從誕生到崩塌的過程,其「柱廣十萬里」的遺址就是今天七大洲的全部陸

山海經「開明獸」就是聖經「基路伯」
假設伊甸園在崑崙山上,基路伯守護伊甸園也就是開明獸守護崑崙山。《聖經創世記》中,亞當因犯罪被禁止進入伊甸園,上帝「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這把「火的劍」在古中國人傳說中被譯成「崑崙山外圍還有持續燃燒不滅的炎火山」,崑崙山「外圍」就是通往伊甸園和生命樹道路的外圍。

《山海內西經》曰:「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開明獸是東向的,而《聖經》中上帝把基路伯安設在伊甸園東邊,因外人是從東邊來,所以基路伯自然是跟開明獸一樣東向,兩者不謀而合。再者,「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亦與《聖經以西結書》中「基路伯各有四,第一是基路伯的、第二是人的、第三是獅子的、第四是鷹的」的特徵相似 (這種人面獸身的型態,可能是女人面蛇身的靈感來源)然開明獸在功能 (守護) 、位置 (崑崙山上的伊甸園)、面向 () 和特徵 (人面獸身) 上都十分相似,我們有理由相信開明獸就是基路伯。

至於伊甸園現位在裡?崑崙山在創世之初是柱狀,附近四條河流 (比遜河、基訓河、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 因從柱狀的高處流下而流得更遠,問題是上游已隨崑崙山崩塌而面目全非,四河下游也隨新地勢各自發展新下游,所以無法依據河流找出伊甸園,反之從古老傳說推斷,伊甸園位在崑崙山西南方,就是以色列以至地中海一帶

除了崑崙山的誕生和崩塌過程外,古人對崑崙山的描述對研究古文也相當有幫助:

《十洲記》的「崑崙山有紫翠丹房」,在創世時代,崑崙山 (大地) 上有一個伊甸園,裡面的人 (亞當) 因與神同住,所以得享永生,從不生病,後人將不生病之地以傳說方式說成「紫翠丹房」。

《河圖括地象》描述的「崑崙山柱,氣上通天」《創世記》相似:「有霧氣從地上騰,滋潤整個土地的表面」,兩者分別在於《河》是遠觀崑崙山,《創》則是在山上描述環境,重點是《河》的「氣上通天」就是《創》的「霧氣從地上騰」,原理是崑崙山下溫度高於山上,水子從山下蒸發成霧氣 (煙霞) ,再穿過大地的表面 (崑崙山頂部草原),滋潤整個土地的表面。

《大荒西經》日:「崑侖之邱,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多學者認「弱水」是地名或指水勢險惡,但聖經將「弱水」解作霧氣、煙霞或水蒸氣,因霧水是有「鴻毛不浮」的物理現象。《大荒西經》的「有弱水之淵環之」就是《創》的「霧氣從地上騰」,霧氣是先從「淵」再昇起至「地上騰」來;「其外有炎火之山」也與《創世記》中「在伊甸園的東邊 (入口) 安設 …… 四面轉動發火的劍」的描述一墨相成。

《十洲記》「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鳳麟,數萬各群。又有山川池澤,及神藥百種,亦多仙家」,此「洲」是描述海上的崑崙山;「弱水」同作煙霞;「不可越也」是指地方被封聖;「鳳麟」是動物被封聖,因那「仙家」是與神同在者的家----伊甸園。

根據上述假設,我們將從中國古老傳說 (參山海經) 看出現實世界:「傳說崑崙山東南隅出赤水,東北隅出河水,西北隅出洋水、黑水,西南隅出弱水、水,其大門有開明獸守衛,上有懸圃,神陸吾司之,藏有種種珍寶,乃至於不死之藥,再上則天庭,是天帝之居所。傳聞黃帝東取河圖,西登崑崙,而後還歸中國,躬道以平天下。」假設崑崙山是大地中心,其東南面是中東紅海 (赤水)、其東北面是中國黃河或中東幼發拉底河 (河水)、西北方是歐洲黑海 (洋水、黑水)、西南方就是伊甸園 (弱水、藍海水、有開明獸、懸圃) ,從位置描述所得,遠古人類給古中國人大地中心的念是位於以色列至黎巴嫩一帶。在黃帝「取西經」中,亦暗示古中國人與米索不達美亞的蘇美人有權力上的聯繫。

是誰?
媧既非神,也非民族。假設古中國人試圖綜合「上帝用泥土造人」到「大洪水」之間各樣遠古事件,然而由於遠古時代沒有文字,古中國人只憑祖先口述 (傳說) 得知2000年前的事件,所以對細節感到模糊。他們為向後人解釋古中國人的來源,便將眾多事件,歸納在遠古傳說中一位人類母親--------身上,就是聖經中的夏娃,她是人類始祖,所以被後人追封神。  

夏娃由天父上帝 (中國人稱天帝) 創造,亞當也是如此,所以亞當是哥哥,也是丈夫,就是伏羲。女與伏羲既是對兄妹,也是夫妻,在崑崙山上邂逅,而聖經中亞當夏娃同樣在伊甸園相遇,所以伊甸園就在崑崙山上。

若只看一國神話,只會被神話牽著走,多看幾國神話,則能從以訛傳訛的古老傳說中,出相似之處,繼而將其歸納,最後還原最初版本。若全球古老民族都有相同傳說,其原始版本的主旨又一致,如此,這傳說便極有可能是全球史前人類共同認知的事實,且世界各族皆來自同一出處----崑崙山 (伊甸園和須彌山)

在北歐神話,同樣有位宇宙最古老的俄斯神 (Chaos、代表古混沌) 生下厄瑞波斯 (代表黑暗) 克絲 (代表夜) 兩兄妹,兄妹結合誕下海鐵爾 (代表光亮) 和海彌拉 (代表白晝) 。波斯神話則說阿胡拉神創造了首生牛,首生牛死後變成生命種子,長出一對兄妹,哥哥名叫Mashya,妹妹叫Mashyana,是人類的祖先,後因崇拜惡神阿里曼,背叛了創造他們的阿胡拉神。

我們再參考日本神話來為原始版本作協調:日本島形成後,伊邪那岐 (伏羲) 和伊邪那美 () 降到島上,樹起天之禦柱 (不周山) ,建立起八尋殿 (伊甸園)。然後,伊邪那岐向他的妹妹說:「我們圍著這根天之禦柱 (崑崙山) 走,在相遇的地方結合,生國土 (泥土造人)。」

中國、北歐、波斯和日本神話中的各對兄妹,可能就是亞當與夏娃的不同版本。若神非先從一男、再一女的方式創造全人類,全球歷史中不會有同一樣的始祖傳說。然而隨著人類民族各自發展,原始傳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各傳講者演繹成不同版本,加上聽者總想聽更多、更精釆,久而久之,傳說變成五花八門。

反之,愈古老的傳說愈準確,其核心主題較不容易被歪曲,這些共同主題包括神造天地、神將光暗分開和用泥土造人,與及大洪水等,都得以保留在各民族古老傳說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大洪水剛結束,人類只剩下亞一家,即上帝用泥土造人等事件就只有挪亞一家共八人知道,所以傳說的源頭必然是亞一家,而挪亞一家發跡之處,正是從土耳其亞拉臘山向幼發拉底河方向南行,至較和暖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

此外,「女補天」就是大洪水的中國版。據《三皇本紀》載,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打敗,於是撞向天柱 (不周山),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為拯救人類,煉五色石補天,最後《淮南子》:「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冀州平,狡蟲死,民生」。天柱不周山便是《約伯記》裡的天柱,即《山海經》的崑崙山。當不周山被撞斷後,即崑崙山因被海水侵蝕而崩墜海後,海水上漲成洪水淹沒大地 ,便是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印度神話中龜王入海底),又當大地因地殼內的空氣浮起時,洪水便隨大地浮起而退回海裡 (洪水水退)。大地浮起的細節是古人無法想像的,所以編了「煉五色石補天」來彌補故事結局,而「五色石」一說是指七色彩虹,便是《聖經》中上帝以彩虹約,不再降大洪水壞大地,即古中國人只將「彩色」和「水退」,僅兩樣東西留作大洪水結局的核心元素。

6000年前美索不達美亞的《吉爾加美什史詩》也有描述大洪水:「洪水席捲祭祀中心。洪水漫延大地,七天七夜,巨船在大水中的風暴裡飄搖。」這段楔形文字被刻在一塊現收藏在賓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裡的石板碎片上。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王表》也有提及大洪水。

除了《吉爾加美什史詩》、女補天,印度神話、猶太聖經提及大洪水、中國古籍《堯典》記載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洪水淹上約50-200米山丘),古希臘神話也有提及大洪水:宙斯看到世人罪惡,便命南風釋放雷雨、海神起狂瀾,頃刻間,整個大地一片汪洋,只剩善良而虔誠的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他們的船就停在納塞斯山上。

外,假設女是夏娃,美洲人便是女 (夏娃) 的子孫,北美奧吉布瓦人 (Ojibwa) 也有大洪水的傳說:因人類走向邪惡,造物主命雷鳥投下雷電,暴雨隨造物主詠唱使河流淹過堤岸,造物主踏大地,伴隨一場大地震,大地被劈開,水流蔓延整個世界,只有少數人倖存在山頂上 ……

註:亞當和夏娃是人類祖先,其智力現代人相若,非猿人,因何他們到了亞時代,仍未發明文字?原因是亞時代的人平均壽命900歲,使他們較容易從「長輩」口中得知數百年前的事 (傳說),文字記載的需求性不大。長壽亦有利家族團結,例如由於亞當活到930歲,930年間,子孫們改朝換代的機會不多,從亞當到亞時代只有10代人、1500年歷史,所以他們朝代隔膜、人事衝突與權力爭奪的複雜性都較低。社會結構簡單使人們不必依靠文字記錄來提昇競爭力,他們每人平均有900年時間記住舊知識和研究新技術,而這1500年知識,便成日後蘇美人突然發展高文明的基礎。

夏娃代表民族和國家的觀念,是從夏娃時代開始,因亞當死後,夏娃便是大地上最具地位的人類,地位猶如皇太后,是我國傳說中的王母,即道玉皇上帝的女兒,被後世人封為神。夏娃代表國家,婦人 () 也代表國家,在《撒迦以亞書》對末世的預言中,「這坐在量器中的是個婦人。天使說、這是罪惡.他就把婦人在量器中、將那片圓鉛在量器的口上。我又目觀看、見有兩個婦人出來……她們將量器起來、懸在天地中間……要往示拿地去,為它 () 蓋造房屋。等房屋齊備,就把它安置在自己的地方。」

婦人不是代表罪惡,而是代表國家 (《啟示錄》中大淫婦代表「罪魁禍首國家」),第一個婦人代表末世時代的罪惡之國 ,一個知名猶太家族將要建立的帝國,第二和三個婦人則代表中美兩國,她們將這個充滿罪惡、快要建立的國家暫時封印住 (把婦人在量器中),且封印在伊拉克巴格達以南地區 (要往示拿地去),罪惡之國在那裡為自己興建地下堡壘,等待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時機 (詳情參啟示錄)

山海經中的古世界
中國古代稱皇帝天子,上天授權管理世人之子 (君權神授),「天」非指無意識的空間,而是有權柄的天神,這蘇美爾文明 (約公元前4500–1900) 一致----「當王權從天而降,埃里都首沐王恩」《蘇美爾王表》。然而天神的觀念從何而來?是迷信?是他們智力和知識不及現代人?不,遠古人類的智慧與現代人無異,想想,如果我們走進原始森林,在沒有相關知識基礎下,是否有足智慧去發石斧?洞察鑽木取火的技術

遠古人類的知識不及現代人也非迷信的根源,逃避現實的態度才是迷信的溫床。遠古人類比現代人更易受到死亡和滅族的威脅,因此他們沒閒暇以非實際行動來保障眼前事,過度安逸的現代人反而有空間以形而上的方式來應對危機,例如以占卦來解決財務危機,迷信其實是源自「貪」。可以說,迷信興盛非活躍於危難時代,而是人們心靈空虛和的時代。也許,堅信古人是迷信的,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假設愈遠離安逸生活,人們的行愈講求實際需要,但他們的跡卻與神連繫,這是甚麼原因?會否是古人在生活上遇見神?直至近代,安逸生活使人開始將神靈視牟利和嘩眾取寵的工具,然而神跡漸遠非因科學昌明,而在科學未昌明之前神已經離去。

在《山海經》中,描繪各樣奇珍異獸,例如《山東山經》記載了一種有「一首而十身」的怪物----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貝,多魚,其狀如,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蕪,食之不」,這怪物其實是烏賊。「十身」「十爪」,只是古人的用字跟現代人不同而已。外在《山北山經》中,「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酸與神鳥其實是蜻蜓。當中「六目」是指蜻蜓的眼睛,「如蛇」則與其字義有關,「」的原文是蟲,即對古代中國人而言,蛇就是蟲,所以古人會將蜻蜓稱為「四翼、六目、六足」的蛇 ()

《山經》在遠古時代沒有文字,只有古圖,及後古中國人抵達中國後續寫下集《海經》和《荒經》;至先秦,秦人將三經合輯為《山海經》,為《山經》古圖補寫文字,卻因秦人對遠古文化缺乏理解,寫下偏離古圖原意的註解;到了南宋時代,後人再根據錯誤註解,繪上新畫,例如錯誤地將酸與繪成一條莽蛇,再加上「翼、六目、六足」,最後現在人稱山海經》為薈萃珍奇博物之奇書,《海經》和《荒經》也順理成章被誤為妖怪小說。《山經》(5) 成書時間應該比《海經》和《荒經》(13) 早一個年代 (前者於夏前,後者於夏商)

假設,本為古圖的《山經》其實是一幅地圖,《海經》和《荒經》則主要記敘國事。《山經》繪於政權未建立前的大遷徙時期,《海經》和《荒經》則寫於政權建立後的安逸時期,而倉造字正位於黃帝政權剛建立的時期 (4700年前),換言之《山經》是在畫時代 (造字以前) 完成,《海經》和《荒經》則是文字時代完成,即《山經》是一幅黃帝未建立政權時,被人繪製的地圖 (古圖)。那麼黃帝未有政權,怎麼先有地圖?因為黃帝是靠這幅地圖來到黃河流域,建立夏。

《山經》除了記錄地勢,還有動植物,因何是動植物?假設黃帝先祖的部族基於原居地人數過盛,必須進行一次部族大遷徙,而食物資源是大遷徙選址的重要指標。哪處有利農業發展?哪兒有利狩獵?抑或是猛獸居多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偏偏《山經》甚少記載其他部族或村落,因為有其他部族存在的地方,已從遷徙選名單中被剔除。古中國人也曾考慮過美洲大陸,線索之一是在《山經》中記載了美洲獨有動物犰狳,中國未曾發現過犰狳化石,唯有古中國人曾因大遷徙踏足過美洲,他們才會將犰狳的資料記錄在《山經》內,否則古中國人不可能認識遙遠的犰狳

《山經》格式工整而簡要,彷彿是秦人參考一份遠古筆記資料,此遠古資料不太可能來自一些普通的遠古族人之手,理由是能吻合山經》描述的地理特徵遍佈亞洲、美洲和非洲,唯有一些遠古部族領袖 (黃帝先祖),才有能力組織遠古探險隊,基於大遷徙的迫切性,向世界每一角落進行探索和記錄,繼而將資料繪成地圖 (古圖),供日後正式大遷徙時使用,最後古中國人 (黃帝) 抵達黃河流域,至秦人將地圖編輯成《山經》文字版。

假設古中國人大遷徙的因由7000年前,挪亞一家經歷大洪水後,在土耳其亞拉臘山開始,往幼發拉底河流域一帶定居,且生養眾多,亞長子閃留在原居地生活,其後裔亦發展成多個部族,並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率先建立文明,他們是黃種人的祖先。後來,其中一個是古中國人 (黃帝先祖) 部族,他們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現人口膨脹問題,決定派族人四周搜索新居所,包括非、亞和美洲。他們首先向阿富汗山區和沙地阿拉伯海方向探索,及後在非洲發現尼羅河,部份族人前往和留在埃及建立王國另一些族人則繼續探索,最後從絲綢之路抵達黃河流域,永久定居中國。

亞次子是含,黑種人的祖先,後裔中有一位叫寧錄,在聖經中他是耶和華面前一位英勇獵戶,在美索不達米亞文獻《蘇美爾王表》中則記載:「洪水淹沒 (大地) 之後,當王權從天而降時,王權落在什。」奧爾布賴特授對表明:「古實原名可能叫什。」另外,古實曾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城,尼尼微城後來成亞述帝國的經濟中心,說明古實人與亞述人關係密切,黑種人有可能在這時期跟黃種人通婚,日後再抵達非洲。

亞小兒子雅弗是白種人的祖先。根據《聖經》古老預言,雅弗、含兩批後裔一度共同寄居閃後裔帳下。雅弗後裔同樣因原居地人數過盛而進行部族大遷徙,古黃種人往和暖南方先後抵達「紅海」與埃及 (非洲),雅弗後裔則由於基因較不怕冷而往西北走,最終走進「黑海」與愛琴海 (歐洲)。至公元前2000年,愛琴海古城已從埃及象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 (閃族、今黎巴嫩一帶地區) 基礎上發展米諾斯文明 (Minoan Civilization),包括克里特皇宮,而毀於元前1500年的馬利亞王宮,柱子正是從埃及傳入。學者感到奇怪的是,米諾斯文明沒有城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大遷徙的部族,都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次生文明,是同一出處的族群,在愛琴海上卻沒有其他人類 (大洪水後只剩閃、含和雅弗三族)。直至公元前1470–1450年錫拉島火山爆發,邁錫尼族發動叛亂,推翻米諾斯文明。

PS: 公元前1900以前的米諾斯文明中沒有大規模戰爭,卻有奴隸制度,說明奴隸未必是從戰爭中得來,可能是從大遷徙以前留下來,即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奴隸制度而來,埃及奴隸制度也可能如此。另外印歐語系可能是從最早期的閃、含和雅弗三族通婚出來的新族群。

古中國人抵達中國
假設中國人的祖先印度人、巴比倫人和蘇美人祖先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一樣古老,但文明的先後是講求誰先找到定居地發展,當閃的後裔蘇美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定居和發展文明 (6000年前)同屬閃後裔的古中國人仍在非洲和絲綢路上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約1000年後抵達黃河流域建立華夏文明,換言之蘇美人最先建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非因進化得比古中國人和黑種人早,純粹是捷足先登。

大遷徙路上,古中國人一邊帶著《山經》古地圖和指南車,一邊以象形文字和圖案於泥板 (或甲骨) 上更新古地圖,期間部族人居住洞穴,因長途跋涉的遷徙過程中,沒必要建造大量房屋和城鎮,也隨手製造石器和木器工具,畢竟徙期間用不著興建青銅器製造廠。基於沒有青銅器,使考古學家誤解為古中國人還處於石器時代。

古黃種人從蘇美人裡學習楔形文字(6500年前)沿途發展出古埃及聖書字(5200年前)、中國甲骨文 (3300–4700年前) 和瑪雅象形文字(2300年前)。這四種古老象形文字可能是古中國人遷徙路線上的四個暫居點?尤其古埃及文明發展的步伐其實超越了埃及人本身,抑或古埃及文明最初是由古中國人建立?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居所都充滿夢想,近代中國人發展唐人街、歷代中國人講求炎黃子孫,古中國人同樣為家園努力不懈,花了千年時間探索和尋覓,終於在黃帝時代抵達中國。為此,古中國人將《山經》古地圖視寶物,代代相傳,至今中國人仍視《山海經》為寶典。

當黃帝建立華夏王國,事件怎樣發展?《集仙錄》曰:「黃帝在位,王母遣使乘白鹿集帝庭,授以地圖。其後舜在位,遣使獻白玉環及益地圖……」首先王母不是夏娃,因大洪水後只剩挪亞一家,王母遣使應是後人表達黃帝在位屬君權神授。

若黃帝獲授的是軍用地圖,便代表黃帝是武王者,若是遷徙地圖,則象徵黃帝是領導者。然而王母不可能授以軍用地圖,因授圖之意是王母將其手中一塊土地賜予黃帝,與軍事活動無關,怎麼會在登基儀式上頒授軍用地圖?且《山經》古圖非以描繪軍事據點和要道為主,而是繪有遍非、亞和美洲各地特色山勢和動植物的圖像,更似一部遊歷手記、一幅遷徙地圖。軍人對哪兒有神鳥不感興趣,反之,領授遷徙地圖的人,是獲王母認同其在探索和開闢新國土上的功績與成就,手持遷徙地圖的人有部族領袖的身象徵 (君權神授)

假設,黃帝建立華夏王國後,約5000年前,「字祖」倉先師以左史官身份,將象形文字統一成古典漢字,及後其他史官整理《山經》古圖資料,沿《山經》繪圖方式,加上新學習的簡單文字編寫《海經》和《荒經》。然而在建立王國後的古中國人,基於過著相對逸的生活,在編繪《海經》和《荒經》上漸漸地融入「意境」,這反而令《山海經》變得更抽象和神化。

例如《山海外北經》中「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假設夸父是炎族將領 (古黃種人與古黑種人通婚的古紅種人,美洲原居民的祖先) ,在與黃族帝舜交戰中節節敗退,最後夸父朝十日國 (今山東省日照市,堯王城遺址) 方向逃亡,最終渴死。

「夸父與日逐走」指是夸父領敗兵逃向十日國,即羲和之國,由帝俊所生的十個兒子各建一國,共十國 ,《山大荒南經》:「東南海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國屬中原東北方的炎族叛亂國,帝堯時代,曾派遣后羿平定叛亂,《淮南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堯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夸父的軍隊未退到十日國,先出現缺水缺糧問題,只好「北飲大澤」,夸父靠飲用北路湖水,最後喝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死去的夸父失去領兵能力,其屍體也化為鄧林的肥料。

《山經》基於大遷徙的迫切性,以務實風格來描繪地圖,《海經》和《荒經》則以修詞手法來記敘國事

《山大荒北經》也有記載夸父追日:「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海經》偏向歌頌夸父----「化為鄧林」,《荒經》偏向輕視夸父----「夸父不量力」,原因何在?筆者大膽假設《海經》作者是日後退向美洲的炎族古中國人,《荒經》則是與非洲關係良好的黃族古中國人,而帝堯假設出身十日國,有炎族血統,當帝堯駕崩後,炎族作者在《海經》暗暗歌頌夸父,黃族《荒經》作者則對叛亂者給予評價。最終導致《史記》「堯舜禪讓」和《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兩個不同態度的版本。

假設十日國是炎族古中國,在遷徙至美洲前的根據,十日國建立於黃帝時代後期一位任職女天文官的羲和者----「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羲和者專業研究太陽,其後人瑪雅部族可能因此祟拜太陽,並於公元前1600年在危地馬拉興建「太陽神廟」。「太陽神廟」是一座約13米高的金字塔是皇家宮殿與墓葬,炎族古中國人是否將古埃及金字塔建築與象形文字概念,於2300年前從古中國 (後來中國也建造金字塔式秦王陵墓) 一併帶到古美洲?

《論衡校釋》:「黃為土色,位在中央,故軒轅德優,以黃為號。」《史記》:「黃帝名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可圖》:「蒼帝方面,赤帝圓面,白帝廣面,黑帝深面」。假設黃帝是古黃種人,赤帝是炎族古紅種人,白帝是古白種人,黑帝是古黑種人。換言之,古中國人已認識全球人種部族。神農氏就是炎帝,夸父和被后羿所殺的蚩尤都是炎族古紅種人   (古黑種人與古黃種人通婚所生的後裔),是美洲人的祖先,遺傳學家曾對比印第安人和東亞人DNA,亦發現兩者極其相似。至於沒有抵達美洲的則留在蒙古,與白種人通婚,就是俄羅斯東部原居民。換言之,從基因上說,一些美洲原住民基因可能來自西伯利亞南部,另一些則與蒙古人、赫哲人、日本人、韓國人最為接近

奧爾梅克文明(Olmec)是已知最古老美洲文明之一,是瑪雅文明的母體,起源於公元前1200年。墨西哥灣當地有一拉文塔祭祀中心的遺址,地下埋有16尊面孔形似中國人翡翠雕像,都有殷商時期中國人特高長頭習俗的特徵。其中15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圓排列,皆面向一紅色玉雕像。紅色玉雕像後立著六塊玉圭板,圭板上刻有殷人先祖以甲骨文和金文刻下的名號。

假設自黃帝、舜帝,至商代,炎族人一直隸屬於古黃種人的統治,然而權力鬥爭仍觸發不定期叛亂與戰爭。最後炎族人 (古美洲人) 被黃族人一直往東北方向驅趕。夸父時代被趕至山東省,及後被趕至阿拉斯加,最後在美洲發展出奧爾梅克文明,期間炎族人帶著原產東亞的人參到北美西部,成為西洋參。

古中國、非洲和埃及人之間的秘密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有熊、羆、虎、豹」《山大荒南經》,假設南海是印度洋、赤水是中東紅海、流沙是非洲撒哈拉沙漠,黑水是歐洲黑海,大荒是廣闊而人稀的非洲,那麼印度洋之外,紅海之西,其北是歐洲,撒哈拉沙漠之東,南方是非洲,《荒經》所述之地便是埃及,是古黃種人大遷徙時第一個根據地第一個屬於古中國人的王國,所以「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有可能是指三帝葬於埃及。

PS:經文中「虎」是指獅子,即古人將獅與虎歸於虎稱,至東漢末年將獅與虎分類,《東觀漢記》:「獅子形如虎,正黃,有髯耏,尾端絨毛大如斗」。非洲撒哈拉沙漠在遠古時代是沖積平原,考古發現有約公元前7500 – 4000年遊牧和村落遺蹟,至約公元前2500年前成為沙漠。

古中國人與非洲關係密切,然而古黑種人可曾在美索不達美亞當過古黃種人的奴隸?人類史上第一部法典是蘇美爾《烏爾納姆法典》,於烏爾納姆第三王朝 (公元前2113–2000) 制定,其序言是:「是神授予烏爾納姆統治權力,烏爾納姆在人世間的行為是按照神心意,確立『正義』和『社會秩序』」。法典內容包括律法和稅制,也有奴隸保護法,例如禁示強暴女奴,處罰毆打奴隸的主人等,說明奴隸在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已相當普及。

法保障是為了防止社會不公,比《烏爾納姆法典》更早出現的是埃及奴隸制度,約公元前4500–3100年。學者普遍認為基於人類的祖先是進化速度相對落後的黑種人,且所有人種都帶有黑種人基因,所以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是埃及人後來入侵非洲,從戰爭中將原居民奪來做黑奴。

縱然有些史料提及埃及人入侵利比亞等地,然而今天黑種人活躍於非洲不等於7000年也是如此,假設《荒經》是指非洲,那麼7000年前非洲便是無人之地。從《聖經》角度思考,人類的發源地是美索不達米亞,是閃、含和雅弗後裔共同發展「黃黑白」三族群之地,其中古黃種人從美索不達米亞攜同作奴僕的古黑種人抵達尼羅河流域建立埃及王國。全人類都擁有黑種人基因,筆者估計人類的祖先亞當是黑種人,所以他跟白人女子夏娃誕下的後裔全都帶有黑種人 (亞當) 基因。至於奴僕問題,可參考《創世記》,「亞醒了酒、知道小兒子 () 向他所作的事 (含偷竊後,插贓嫁禍予其兄弟),就說:『迦南 (含的後裔) 當受詛,願迦南作閃的奴僕。願 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棚裏,又願迦南作他 (雅弗) 的奴僕』」。

1619世紀,歐美黑奴 (Triangle Trade) 應驗了亞後半部的預言----「願迦南作他 (雅弗) 的奴僕」那麼古黃種人又是否真的當過黑種人的主子?我們嘗試從另一些問題中尋求線索:為甚麼埃及能在短期內建立大統一的帝國?為甚麼埃及的核心城市沒有築起城牆?為甚麼埃及擁有大量神廟和金字塔遺跡,就是沒有宮殿遺跡?

能在短期內建立帝國的原因,是王國本身存在。即古黃種人的部族從美索不達米亞帶著成熟的治國概念、行政架構和生產技術來到尼羅河建立埃及王國。跟米諾斯文明 (雅弗後裔) 相似,他們同樣是大遷徙族群,族群之間彼此信任,來到尼羅河流域前,非洲同樣沒有其他人類和部落 (故稱大荒),所以沒有築城牆作防衛的必要。至於沒有宮殿遺跡則不代表法老住在民宅。薛鳳旋教授認為古埃及人因尼羅河氾濫衍生的威脅,使法老重視永生信仰,所以金字塔和神廟都是用岩石建造,今生享用的王宮則用泥磚建造,所以王宮難以保留至現代。

近年學者亦發現,約公元前2600年修建的古夫金字塔,其所用的岩石不是由奴隸用苦力運送過來,而是通過運河。開鑿運河除了便於運送,更可以解決尼羅河河水氾濫的問題。另外在金字塔附近,也發現有「工人居住區遺跡,證明金字塔非由奴隸建造,而是數以萬計熟練的受薪工人們建造。

儘管從不少古埃及牆畫上得悉,統治者多數是黃種人 (鼻子不挺、黑髮及黃色皮膚等),低下階層多是黑種人,這個模式只能反映黃種人在社會上比較有競爭力,並不代表古黑種人是奴隸。有趣的是,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塞提一世 (約公元前1294–1279) 墳墓裡,有一幅畫有白黑黃三種人同時存在的畫像,雖然衣著規格有別,風格卻都是古埃及文化,說明他們都是埃及人。古埃及人包含三人種,便是來自閃、含和雅弗三族群的遷徙隊伍,只是古白種人主要歸愛琴海遷徙隊伍,所以古埃及多數是古黃種人,其次是古黑種人。

假設在黃帝在黃河流域建立華夏王國後,古埃及也出現人口過剩的問題,為減量人口氾濫問題,古埃及領袖把低下階層,包括罪犯和古黑種人陸續送往古埃及東南部 (今埃塞俄比亞至蘇丹一帶)。千多年後,被送抵埃塞俄比亞沿海地區的古黑種人在比例上遠超古黃種人,他們也學習了古埃及治國、航海和貿易等知識,至約公元前400建立阿克蘇姆王國,但文字與科技則未被古黑種人重視,至1世紀才有一位古希臘商人於《紅海環航記》提及阿克蘇姆王國。

得一提的是,古埃及文明比阿克蘇姆王國年代久遠,說明非洲發展是從東北、至東非、再擴散至整個非洲,換言之人類文明不是從非洲開始,而是美索不達米亞。

回到5500年前的古埃及,假設當地古黃種人仍希望找到更美好的新家園,終於有一天,手持《山經》地圖的探隊族人回報成功穿越阿富汗山區,發現比非洲更美麗的黃河流域。此時,貴族古黃種人決定帶同古黑種人 (僕人)、炎族人和古白種人 (使雅弗住在閃的帳棚裏) 往中國去,然而這次大遷徙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假設,貴族古黃種人在阿富汗山區迷了路,幾個部族數千人被迫滯留山區險要,老弱婦孺叫苦連天,人們開始出現抱怨和分。人群中有炎族人,他們擁有古實人血統,體格比古黃種人優越,在險要路上更顯本領,此時,他們發起了叛變,要求古黃種人交出權力。從此炎族人負責指揮,古黃種人手持《山經》地圖負責找路

數年間,古黃種人發現古印度,那裡同樣杳無人煙,炎族人率領其部族、古黑種人、古白種人和少量古黃種人抵達古印度定居,發展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後第三大文明古國,所以印度人有的像黑種人,有的像黃種人,有的像白人。部份炎族人 (包括神農氏) 仍追隨古黃種人繼續尋覓黃河流域,終於在迷路中找回原來路線----絲綢之路----抵達中國四川,然而此時的領袖已由原來的古黃種人,改為炎帝神農氏 (其後人包括今四川羌族)

神農氏建立華夏後,炎族將領蚩尤發動暴亂,同屬炎族的神農氏無力應對,民眾要求黃帝領兵鎮壓,最後黃帝濃霧到來之日,以指南車擊敗蚩尤。黃帝人氣頓時急昇,重掌王權,炎帝亦讓出帝位,於後世當個精神領袖 (炎黃子孫)

5000年前地球七大洲剛從一幅板塊 (崙崑山於海面上緩慢解體) 分裂,美、亞、非和澳洲等距離十分接近,部炎族人甚至可以船抵達澳洲,因此澳洲土著與印度人有血緣關係

時至今日,東非地區仍難免戰事,原因是非洲擁有大量未被開發的天然資源。若要安然發展非洲經濟,其中一個方法是將非洲本土未開採的資源及早賣掉,未探索的地區則以抵押方式轉讓給有經濟及軍事能力的聯盟國。既即時兌換現金投資本土基建、經濟和科技,同時亦換來外交機遇,包括沙地阿拉伯 (中東) 和歐美俄中等各國的保護,理由是沒有一個軍事大國願意看見自己換來的抵押品有任何不測。

當歐美俄國家在非洲國家開始建造油井等設施,便意味們已經投資非洲,沙地阿拉伯等富裕的中東國會隨行投資。因各國派人視察非洲環境,必然發現其經濟潛力,繼而投資基建項目,建造工廠和開拓非洲龐大市場,創造當地就業。又當全球人們發展非洲時,非洲各國領袖必須團結合一,把握機會提昇自己的國際地位,同行世界開拓新市場,引入閃族和雅弗族後人,共同商討合作,造福末世代人類。也許,上帝將破解《山海經》與《示錄》的責任,都留給當代中國人,是有其心意。

符節:哥貝克力巨石陣‧史前人類
哥貝克力巨石陣位於土耳其東部烏爾法市郊外10公里,經德國考古學家克勞斯‧史密特鑑定為12,000年前遺蹟,是人類最古老的遺蹟之一。自1995年,史密特以雷達探測山丘9萬平方米土地,得知仍未被發掘的遺蹟是已發掘的十倍,遺蹟的文明更衝擊當代考古學家的編年表。

巨石陣入口位於東南方,其內矗立起45T型巨石,每塊巨石距離510米,高約5米,呈現T型的巨石刻有手臂和手指的圖紋,所以T型巨石可能是人像,眾巨石相對圓心各排在圓周線上,T型巨石上雕有動物和昆蟲圖騰 (包括蛇、野豬、蠍子、鳥和獅子等超過80個,就是沒有魚!會否跟挪亞方舟上沒有帶上魚有關?),圖騰排列也與天鵝星座星體排列完全一致,這遠超12,000年前人類石器時代應有的水平。在遺蹟發掘出的人類骸骨,其大腦溶量與現代人相同,但建造巨石陣的目的為何?

假設,7000年前大洪水來臨後,挪亞一家從土耳其亞拉臘山來到東部地區定居,兒子閃、含和雅弗後裔往幼發拉底河發展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挪亞因沒有忘記大洪水的事蹟,所以要求眾子孫領袖定期從各處回到哥貝克力山丘 (石陣入口在東南方,正是朝向美索不達米亞),聚集和圍在挪亞面前,(遺蹟每塊巨石都排在圓周線上),挪亞和妻子則站在中間,即圓心位置 (T字直線是身體,T字的右尖是前額,左尖是後尾枕),夫婦並肩面向會眾的,為要講述上帝救恩 (傳說的原始版本)

挪亞950歲死去,不久妻子也死去,眾子孫想念挪亞夫婦,便將他們葬於哥貝克力山丘,再在下葬位置上立起兩個「T」型巨石,所以可能是一對墓碑,當其他圍圈的聽眾 (部族領袖) 也相繼死去,後人又為他們在其昔日所站圓周位置上逐一豎立起「T」型石碑。後人保留定期聚會和講道的傳統,挪亞長子閃夫妻繼續於D區遺蹟繼續講道,死後又豎立上兩個「T」型石碑,如此類推維了超過50代子孫。

因此在遺蹟發掘出來的,可能是挪亞或其子孫的骸骨,挪亞則被後人追封為神,所以哥貝克力巨石陣可能是聚會所、墓地、朝聖中心,最後發展成後人思想生命跟宇宙關係的觀星台 (天鵝星座的圖騰)

這個假設抵觸了遺蹟12,000年的說法 (挪亞約8000年前的人),卻能解釋為何蘇美人、古埃及神像、紐西蘭毛利人,以至中美洲奧爾梅克人遺蹟上,都有跟貝克力巨石陣上「手提包」狀的雕刻圖案。其中在美索不達米亞所有古文明均提到手持這個「手提包」的歐安尼斯,他在大洪水來臨前均教化人類,是蘇美人化所尊崇的教養英雄,而在《聖經》中,於大洪水前教化人類悔改的正是挪亞,也是大洪水後新人類文明的啟蒙者。

問題是這個「手提包」究竟是甚麼?在古埃及有另一幅稱為「真知之眼」的圖騰,是人類大腦的結構圖,圖案中的眼睛其實是大腦中的松果體。近代醫學研究發現,當大腦松果體被激活時,人會感到歡愉和心靈合一,與冥想關係密切,至於古埃及人則相信松果體是連接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門戶。

假設這些「手提包」是製作木乃伊時,用來盛裝法老大腦松果體的器皿 (內臟放於卡諾皮克罐,心臟代表思想所以保留體內)。過程中,先將鑿子從左鼻孔塞進,把篩骨搗碎,再用工具將大腦攪碎,最後從鼻孔將大腦連同松果體從頭骨裡取出,存放在「手提包」狀、具有神聖意義的器皿上 (蘇美阿普卡魯鳥人神左手就是拿著這個「手提包」、右手也拿著松果),於隨後法老葬禮上交予神,從而讓法老的靈魂通向永生。

此假設的線索包括:古埃及相信松果體是法老靈魂的位置;古埃及象形文字將「手提包」圖案解作男神、女神的住所;有雕塑展現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獻上松果給神;古埃及冥神奧西尼斯權杖上的也是松果;中國道家則相信松果體是人的元神 (靈魂)。換言之,從土耳其哥貝克力巨石陣 (挪亞墓地)、蘇美人、古埃及人、紐西蘭毛利人 (印歐)、中國人 (道家成仙),再到美洲奧爾梅克人,都將「手提包」、松果體和永生三者聯繫起來,而這個組合,正好又是古黃種人大遷徙路線。

那麼哥貝克力巨石陣會否是12000年前人類的建築呢?假設大洪水後只剩挪亞一家八口,除非挪亞的後裔 (包括蘇美人、古埃及人、古中國人和奧爾梅克人的祖先) 來到土耳其拜訪挪亞和聽道,否則他們永遠不曉得大洪水以前有關「手提包」的事蹟,這樣便不能將「手提包」圖騰流傳至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中國和美洲等地,造出相同雕刻來。

換言之,無論「手提包」是12000年前或後,要流傳至世上各民族遺蹟上,都必須經過挪亞,因為只有挪亞一家曉得大洪水以前的事蹟,也只有他有能力集合各部族,散播文明 (PS: 除非3200年前已經有奧爾梅克人來到土耳其發掘哥貝克力巨石陣,仿照「手提包」圖案雕刻作品,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換言之,巨石陣上「手提包」圖騰必定出自挪亞或其子孫的手。

雖然中國沒有發現「手提包」圖案,卻有形似出土於哥貝克力人形雕像的新疆阿爾泰草原石人----它們手部同樣放在腹前。新疆草原石人又跟智利復活島巨人像「頭部大」、「沒有腳」、「手貼身」的特徵相似。英國巨石陣跟哥貝克力巨石陣一樣排成圓形、圓心有主體、以巨石為柱,頂上橫臥巨石為楣。墨西哥灣出土的16尊人型翡翠雕像面向圓心排列、有中國殷號文字……美洲秘魯納斯卡線裡更有遺址圖案跟亞洲印度曼陀羅圖案相似……

這些一切,都說明世界遺蹟關係千絲萬縷,彷彿向世人宣告:我們的文明皆來自同一個源頭----大洪水倖存者、挪亞一家八口。

PS: 為甚麼哥貝克力巨石陣多個遺蹟中,愈年輕的愈小?年代最久遠的那區石陣遺蹟反而是最精美的?假設第一個興建的石陣是為了紀念挪亞,由於其地位最高的,所以石陣造得最精美,隨後子孫在輩份上漸漸失去號召力,所以哥貝克力巨石陣愈造愈小。然而整體哥貝克力巨石陣可能比香港政府大球場還大,原因是挪亞的後代回到發源地哥貝克力山丘朝聖的傳統,維持了約1400 (以最古老和最年輕遺蹟計算)
以西結書中的四活物和基路伯代表甚麼?
代表上帝給人類生命計劃的四個階段:人臉代表人的「誕生」、牛贖代表人類「犯罪」、鷹代表人的「重生」、獅子代表人與基督同「作王」。四活物旁「旋轉的輪……向四方都能直行、並不掉轉」《以西結書》,代表生命計劃中人一生的時間都只有直線延伸,不能掉轉,即當人誕生和犯罪後,皆不能回到過去,又當人重生及同作王後,同樣也是永恆,不能朽壞的冠冕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亦佈滿眼睛,代表人類今生所做的一切都被監察,絕無錯漏。「從輪子中取火擊殺罪人」意味這計劃裡包含審判的方式。

基路伯是執行這項計劃的使者,所以基路伯負責把守生命樹的道路,也就是執行末日災難的四活物,即基路伯是一種有具體執行能力的使者的職銜。基路伯的莊嚴並非面對施恩寶座,而是以側面來面對人,因為以西結書並不是寫給上帝看,而是寫給人,好叫人從基路伯的莊嚴中更精緻地思想自己的生命計劃,否則人一旦在生命裡失足,便成千古恨。

但以理書中的四獸代表甚麼?

啟示錄著重末世事件、撒迦利亞著重末世災難,而但以西書則著重末世霸主 ---- 「這四獸就是將要在世上興起的四個王」 (但以理書7:10) 。第一獸的獅子是2014年起新中國的眾領袖,他們藉基督教 (獅子) 邁向全球經濟一體化。往後基督教將在末世時代失去影響力 (翅膀被拔去),新中國眾領袖亦失去對國家的管治權力,反而讓他們在末世苦難中更擁抱和珍惜人性 (用兩腳站立、像人一樣、又得了人心)

第二獸的熊是將要在末世初期,以全球政變和動亂分別奪取中美俄三國全部軍權的人。「三根肋骨」代表此人將中美俄三國的管治權 () 食剩肋骨,「吞吃許多的肉」就是此人開始收歸全球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第三獸是豹,就是當全球政變進入尾聲時,眾策劃者分裂成四股勢力 (撒迦利亞中的四匠人),而且他們的勢力是從內鬨中如豹一樣迅速分裂和組成。後來,這四股勢力的領袖中有三人被一位新霸主清除。這位新霸主就是末世中期第四獸 (全球統一) 的統治者,他以「大鐵牙」(全球軍隊) 將世界人類財產以武力據為己有,及後將繳盡物資和勞動力的人大肆殺戮 (所剩下的用腳踐踏)
符節 ()老撾石缸陣
石缸陣位於老撾豐沙旺市外約30公里效區,陣內約有300013米高, 6-10噸重的巨型岩石缸,形狀由圓柱至立方狀也有。它們三五成群擠在一起,位在沒有村莊遺跡的位置上。石缸都是用花崗岩或砂岩雕鑿而成,外部雕鑿手法粗糙,內部平坦光滑。當地沒有花崗岩,如何從遠處將近10噸重的材料搬運至此?它們的用途是甚麼?

首先石缸陣在3500年前已存在,假設是炎族後人從印度遷徙至此,所以他們略帶美索不達米亞知識,並非原始人,相對智利復活島,南亞地區在搬運上也便利得多。炎族後人首先從遠處找到花崗岩,雕鑿成圓柱狀,綁上繩索,最後連繫上 (數頭) 大象,將圓柱狀花崗岩原材料分批運至目的地,再雕鑿成石缸。

至於石缸是甚麼用途呢?我們嘗試用排除法作出假定,首先對安放先人的石缸作出假設。由於石缸陣都有一個特性,就是沒有石蓋。任何安葬先人的方法都離不開封存,不論是金字塔、石棺或當今土葬,都要永久封存屍體,然而石缸陣中沒有一個石蓋,都是開封的,所以石缸應該並非用於安放先人

會否是儲水用的石缸?由於當地沒有村莊遺址,推斷不是家用儲水缸,即一個能流動的石缸,不會擺放在比水井更遠的地方上。會否是古人朝聖時用的儲酒缸?若是朝聖活動,重達數噸的石缸應該不會三五成群,毫無規劃地擺放,且朝聖也不必用上3000個儲酒缸。

最後筆者嘗試以業餘愛好者的角度作出假設:石缸陣其實是捕獵器。這個假設可能有點搞笑,然而只要在石缸內放進食物、石缸外架起樹幹給小動物 (包括老撾白環蛇、果子狸和短尾猴等) 作梯子,牠們一旦跌進石缸內,由於內部光滑而堅硬,便逃不出來 (反之若是外表光滑、內部粗糙,則代表製造者重視其外觀多於內藏之物)。若以木箱作陷阱,一旦掉進的是圓鼻巨蜥,牠們可能很快弄破陷阱逃走。

捕獵者只須每幾天從村子來到石缸,便能輕易獲取獵,其他村民見狀也陸續擺放石缸,每個家庭各一組石缸 (可用數百年),協議不取他人石缸內東西。最後假設村子有近3000人居住,便發展成約3000個石缸的石缸陣

PS: 有的石缸沿缸口有坑,似乎是配合木板蓋 (輕巧於石蓋),以防滲入雨水,畢竟在石缸內清除積水並不容易。

復活島上摩艾石像
拉帕努伊人是智利復活島上的原居民,然而他們不是南美洲人。從分析當地遠古遺骨DNA得知,他們應該是波里尼西亞人,而透過追蹤波里尼西亞語言,學者一般相信他們起源於台灣和馬來西亞,即復活島文明不是南美人建立,而是亞洲人。

復活島摩艾石像跟印尼和柬埔寨石頭人像造型十分相似,同樣是「頭部大」、「沒有腳」、「手貼身」和「手放腹前」。而印尼西爪哇 (Gunung Padang) 巨石遺跡下面內藏一座金字塔,考察人員運用地震斷層掃描攝影技術,取得帕當山 (Gunung Padang) 下建築物照片,並發現主室,但因當地政府視帕當山為聖山,至今未有正式發掘。

值得留意的是帕當山位於印尼,印尼、台灣、馬來西亞和復活島同島嶼,即他們的始祖同屬海上大遷徙的「游牧民族」。據古老傳說,第一個抵達復活島的酋長是帶著兩隻獨木舟來到這裡 。是的,除非那位酋長在公元前300年時已知道復活島或南美洲的存在,否則應該不會靠獨木舟橫越太平洋來碰運氣。另為甚麼是兩隻獨木舟?一個男人又怎樣生養眾多?

復活島最誘人思索的是摩艾石像。紐約州賓漢姆頓大學教授利波(Carl Lipo對復活島93個摩艾石像展開研究,發現有水源出現的地方,便會有石像,顯示原居民選擇在有水源的地方建造石像。水源以淡水為主,且每當復活島出現退潮時,島上沿岸各地區便會流出溪流,摩艾石像大多安置在淡水水源附近,所以推測石像大小與水源有關。

筆者有一個有趣的假設,但先要將摩艾石像分成兩種:一種是製成品,多安置在台階上的;另一種是失敗作品,是隨意棄置在製作原地。為甚麼摩艾石像半身是埋在泥土下面?

這是古人的智慧。假設製作摩艾石像過程,首先是將柱狀岩石拖到製作地,將岩柱預算造腳的部份雕成圓底狀,以便摩艾石像於製成後能搖動前進,再在「柱腳」下方挖出一個垂直、約7米深的洞,讓原本平放地上的岩柱,整支滑 (拉) 進洞裡去。當柱狀岩石滑進洞後會倚在洞邊,雕匠們便能輕易把數十噸的摩艾石像原材料拉成垂直、「企起來」,於製成摩艾石像後「搖行」向目的地。

這既能穩定岩石材料,避免製作過程中意外翻倒,本來10米高的岩柱從洞裡伸出的部份,離地面亦只有3米,雕匠也因而避免了高空工作 (也有些半製成品在岩石原材料位置上直接雕琢)。要在平地上把石像從平放拉成站立,是非用起重機不可,但古人卻善用地心吸力讓摩艾石像「企起來」。

當摩艾石像製作完成後,若是棄用,便給摩艾石像的洞填回泥土,避免有人跌進洞裡去;若是使用,不必將摩艾石像從洞裡拉上來,直接在摩艾石像前方挖出通道,再繩子給石像「搖」向目的地。因此,附近幾個埋在土裡的摩艾石像失敗作品,外表都十分相似;反之放在台階上的製成品,則各有不同面孔 (甚至可能在泥土裡找到其他製成品的失敗作)

至於摩艾石像多安置在淡水水源地方,假設是因為雕刻工人以淡水為石像打磨光滑,鹹水會使岩石內的鐵礦物銹蝕而變色,最終會命摩艾石像面部出現不同顏色來。換言之,剛製成的摩艾石像應比今天看到的光滑得多。

另外摩艾石像的表情幾乎全部一樣,這可能是一種嚴肅態度,也許就類似香港望夫石那種,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群體應有的態度。而若只以台階上的摩艾石像為準,他們所面向的方向便不是島上,而是西北,即台灣和馬來西亞,甚至是美索不達美亞。
PS: 希望有一天能到訪復活島,只有親眼目睹摩艾石像的型態,人的推理才會準確

崙崑山崩塌‧冰河時期的終結
假設美國華盛頓州的米蘇拉湖位在7000年前崙崑山上,因崙崑山在未崩塌前,是位處高空千米之上,高空寒冷氣候使米蘇拉湖結成冰川湖 (冰山以碗形裝起湖水)

有一天,崙崑山崩塌,米蘇拉冰川湖也隨之墜到水平線 (海面) 上,冰川湖溫度立時與水平線同步,即冰川湖回升至攝氏約15度以上,冰川湖迅速溶化,冰壩破裂並出現決堤,大量湖水 (或因崙崑山墜海後裝滿的熱海水) 以時速65英里速度和以當今全球河流總流量10倍的威力,湧向一處擁有120米高岩石、稱為乾瀑布(Dry Falls) 的地方來,使其留下一個長達3.5英里的新月形懸崖,之後又湧向在華盛頓大古力,沖出河道疤地這個知名洪水遺址 (ChanneledScablands)

據學者維克多貝克估計,河道疤地的洪水在2500年間 (12000年前) 共發生了約80次。這點可以用崙崑山崩塌來解釋。假設當崙崑山在7000年前下塌,大地第一次墮進海裡,為米蘇拉湖裝滿海水。然而當崙崑山碎裂成七大洲後隨浮力上昇,上昇使水位下降,冰川湖出現決堤和溢出海水,造成第一次洪水,並沖向乾瀑布和河道疤地。

一段時間後大地再度下沉,這是因為引力抵消浮力上昇的衝力而下沉 (簡單說,就像一片葉拋進海面時的漣漪現象,即樹葉落到海面時上下震動的現象)。下沉的大地又為米蘇拉湖重新裝滿海水,及後米蘇拉湖 (因大地浮力) 又上昇,大地上昇又溢出海水,造成第二輪洪水。如此類推,大地在40天內 (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 持續上昇和下沉約80次,每次為米蘇拉湖裝滿水和排出,最後造成約80次洪水。

假設冰河時期突然結束的原因,是因為崙崑山崩塌,使大地從寒冷高空迅速回到溫暖水平線上。這個假設是建基於,若冰河時期是緩緩結束,米蘇拉冰川湖便是慢慢溶化,湖水只會批量流出,不會造出威力驚人的洪水,最後沖不出乾瀑布和大古力疤地那些龐大遺址來。它們是地球史上最大的瀑布和遺址之一,所以最後一次冰河時期應該是一下子終結,這點正是因為崙崑山是一下子崩塌,使大地 (七大洲) 表面氣候一下子回暖,才會使全球性冰河時期突然結束。

本文最後由 人體掌聲鼓勵 於 2020-12-7 20:39 編輯

留言

文章未分級,分級格式詳閱〈板規與文章發表注意事項〉第二節第四點。 2020-12-7 20:40

使用禮物 檢舉

2#
烏龜博士 發表於 2020-12-21 11:25:20
只看該作者
您好:

請依版務之建議補齊標題的格式,因您文章內附圖為無斷轉載,須徵求原圖片擁有者的同意,若無法取得,請您將圖片撤下。謝謝。

使用禮物 檢舉

Archiver|手機版|在水裡寫字

GMT+8, 2024-6-14 22:08 , Processed in 0.06759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覆 TOP 回到列表